實習記者 趙漪湉
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父母一直給孩子安排學習活動,使其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更具有優(yōu)勢。
在這場無聲的教育戰(zhàn)爭中,我們?yōu)槭裁匆尯⒆幼兂呻u娃?“佛系”爸爸陳曦感到有些無奈。他和妻子本身都是從考試制度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也未曾經歷過父母帶來的如此超前的教育。他對女兒丫丫的養(yǎng)育方式,在周圍家長焦慮的聲音中顯得有些“放養(yǎng)”。
不去幼兒園的時候,他一般都會把丫丫帶出去玩。對于目的地的選擇,他沒什么特定的目標,自然開闊就足矣。有時郊外的一片芳草如茵的土地就能成為丫丫玩耍的快樂樂園。
因為要保證孩子每天在外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有時回家晚了就已經到晚上九點多了。因為他和妻子商量好的緣故,家里也沒有電視,陳曦和妻子有時候會陪著丫丫做幼兒園的手工,有時候看看繪本講講故事。孩子睡得晚,在不加班的情況下,晚上有空暇時間,陳曦在求學時養(yǎng)成的習慣就是閱讀。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選擇閱讀大量兒童心理方面的書籍。對于丫丫有的突發(fā)情況,他對此不做經驗性的判斷,會針對性的在書上查找原因,尋找最為科學的處理方法。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陳曦有時會記錄一些孩子生長的過程,寫下自己學習的育兒知識和衍生的思考。
比起現在流行的對孩子認知能力的培育,陳曦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情緒與健康。在陳曦看來:“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系統(tǒng)里也有宏觀和微觀,父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大,父母與孩子是從近到遠,孩子也會逐漸從小范圍走向大范圍,從家庭走向學校,從學校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性格,交往能力,規(guī)則意識,抗挫能力等思維培養(yǎng)是不容忽視的,這些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構成了孩子走向未來的平穩(wěn)臺階。
因為他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育兒經,很多同齡人也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我應不應該給孩子報興趣班輔導班?”“如果不逼著孩子學,他將來是否就跟不上了?”“幼兒園不教認字,我要不要讓他另學?”這是他的朋友們常常向他求助的內容。被這種疑問裹挾,即使是“佛系”育兒的陳曦,有時也會問妻子:“我們是不是太佛了?我們要改變養(yǎng)孩子的方式嗎?”
最終他的選擇是不改變。他認為,孩子的認知,情緒,生理構成了三大平衡的支柱,家長如果更傾向于灌輸知識,就會產生“雞娃”的現象,但在基礎教育的時期,更應當關注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忽視了這兩大支柱,孩子的內在平衡就會轟然倒塌。對于孩子的認知能力,他也沒有放松,比起“我的孩子四歲會認識幾百個漢字”“我讓他五歲開始學劍橋英語掌握詞匯量”,陳曦覺得知識的培養(yǎng)要適度,目標應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樹上的那顆果實。
通過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陳曦對孩子的認知學習定得大方向是“寓教于樂”。他說:“孩子24小時一舉一動都是游戲的狀態(tài),玩就是一種學習,在玩中認識世界。”有部分家長對“玩”的認識不夠深入,實際上,玩得好才能學得好。因為丫丫的年紀尚小,他會選擇一些簡單的游戲方式培養(yǎng)丫丫的認知思維。這些游戲不必太刻意,孩子自己也有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孩子自己對世界探索的興趣,做到有問必答。有時候桌子上擺了一盤包子,他就會教丫丫比大小,排排序,問她一人吃幾個,總共吃幾個,盤子里還剩幾個,如此這般,形成循序漸進鍛煉思維的過程。
秋天的自然色彩很豐富,陳曦在帶丫丫出門的時候會攜帶一個透明的玻璃瓶,讓丫丫去收集顏色,把黃色的銀杏,紫色的果實,紅色的楓葉等等色彩豐富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植物放進瓶子,讓她通過實際的物體來獲得超過書本之上的知識。丫丫也有學不會的時候,陳曦的策略是教到丫丫感覺煩了,就讓她玩別的轉換心情,今天學不會的,留到明天再教,也不會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在陳曦看來,為人父母該放下自己的身段,讓自己能夠“平視”孩子,夫妻關系相處和睦,其余家庭活動才能繼續(xù)順利進行。“我承認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的孩子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就希望她平安、健康地長大。”如果把重心過度傾斜在孩子身上,這個家庭也是一個不健康的家庭。在父母這個身份之前,人首先是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再去陪伴孩子中尋找樂趣,這是陳曦眼中父母與孩子最健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