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wǎng)訊(記者 肖兵)“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這些年一直堅持做著普通的事,領導卻給了我們這么高的榮譽,實在太榮幸了。”獲得首屆全國文明家庭殊榮后,面對外界的贊揚,85歲的王玉秀感恩道。
從2014年獲得“三秦最美家庭”,到2016年先后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王玉秀家庭這幾年頻頻吸引外界的目光。顯然,能被左鄰右舍稱道、被各個層面認可的家庭并不普通。
“不普通”的背后是代代相傳的好家風。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王玉秀家庭就將“誠實做人、認真做事、愛崗敬業(yè)、團結和諧”確立為家訓,逢年過節(jié),王玉秀都要給子女們講一講其中要義。如今這16個大字已內(nèi)化為子女們?yōu)槿颂幨赖臏蕜t,并一代代延續(xù)著。
王玉秀年輕時,其母親就是遠近聞名的“大好人”,曾贍養(yǎng)一名孤寡老人20多年,直到老人過世。王玉秀的丈夫曾是一名地下共產(chǎn)黨員,政治覺悟高,從小就教導子女要有奉獻精神。王玉秀在教育領域工作了一輩子,工作時曾獲得安康市幼教先進工作者、省三八紅旗手等殊榮。雖然個人成績突出,但王玉秀知道,家庭的和諧美滿離不開祖國的繁榮昌盛,“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為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個體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環(huán)境,我們也有責任把小家庭建設好,為國家發(fā)展貢獻微薄之力。”
所以在1992年退休時,面對多個單位的高新聘請,王玉秀毅然選擇回歸家庭。“子女都已走上工作崗位,幫他們把小家庭照顧好,他們才有精力為社會這個大家庭做出更多貢獻。”王玉秀說。
但她沒料到的是,打擊接連襲來。退休第二年,母親不慎摔傷臥床不起,兩年多時間,她一邊圍著病床轉,一邊照料5個孫子的生活起居,從來不喊苦、不叫累。母親過世后,王玉秀沒過上幾天清閑的日子,丈夫又不幸患上腦血栓癱瘓在床。正值孩子們的事業(yè)上升期,王玉秀生怕耽誤孩子工作,從不讓他們夜里照顧。癱瘓的病人身子重,為避免壓出褥瘡,每晚她都要數(shù)次起床為丈夫翻身,這樣精細護理持續(xù)了整整7年,直到丈夫過世,身上沒長過一顆褥瘡。
在王玉秀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都十分孝順,下班了從不在外逗留,都爭著回家照料父親,為他打胰島素、喂飯、換尿袋、擦洗、按摩。“后期父親吞咽很困難,為了給他補充營養(yǎng),我們把魚煮熟后,把魚刺一根根挑出來,然后打碎,按量分成幾份冷凍起來。到吃飯時,用魚泥拌上打碎好的蔬菜,再煮爛,一小口一小口地喂。一頓飯至少要喂一個半小時。”楊莉娜說,“好多時候,父親大便秘結,弟弟楊平就用手去掏。”
有王玉秀做后盾,子女們都放開手腳干事業(yè)。小女兒楊小翠在市中醫(yī)醫(yī)院工作,1985年,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下,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改革也全面啟動,醫(yī)療人才十分緊缺,楊小翠的工作異常忙碌。王玉秀總在思想上為她減壓,以老共產(chǎn)黨員的事跡鼓舞和激勵她。“母親就像家里的太陽,溫暖著每個人,讓我們知道擔當和責任的重要性。”30多年來,楊小翠不斷進取,從一名普通大夫成長為消化病科主任,填補安康市29項診療技術空白,多次榮獲省市科學技術獎,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陜西省三秦津貼專家。
都說婆媳關系最難處,但小兒媳婦王曉玲與王玉秀的關系卻令人羨慕。同樣在醫(yī)院工作的王曉玲,經(jīng)常要上整宿的夜班,三天兩頭出差學習,面對繁重的工作和復雜的醫(yī)患糾紛也曾退卻,但王玉秀每每鼓勵她:“醫(yī)院把你培養(yǎng)了,你不干了咋對得起他們,你有能力就應該多干一點,工作不苦就不叫工作,錢衡量不了一個人的價值。”有時候王曉玲一兩個禮拜都不著屋,回家倒頭就睡,家里的一切都由王玉秀照管。“睡覺起來婆婆端來熱乎的飯,讓吃了上班去,我基本上連碗都沒洗過。”
在婆婆的鼓舞下,王曉玲一路鉆研,從一名普通的急診科醫(yī)生,逐步成長為內(nèi)科主任、醫(yī)務科長、院長助理、業(yè)務副院長,2013年被評為陜西省“三八紅旗手”。就在同年,楊小翠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姑嫂兩人先后獲獎,讓王玉秀這個1986年的老“三八紅旗手”樂得合不攏嘴。一家兩代三個“三八紅旗手”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孫女楊菲菲受奶奶影響很大,從小勤勉努力,大學時被公派到法國留學,如今,1985年出生的她已成長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è)的高管。“奶奶一手把我?guī)Т,她身上無形的力量時刻鼓舞著我,讓我養(yǎng)成了認真做事的習慣。”楊菲菲說。
王玉秀的后輩們不僅在工作上積極進取,家庭成員間也和睦友愛。楊莉娜早年從農(nóng)村考學出來,先參加工作的弟弟每月省吃儉用,為她提供生活費。妹妹楊小翠工作忙,孩子要結婚,楊莉娜和兄弟幫忙操辦婚事。弟弟生病住院,他們主動輪流看護。在這個大家庭里,母子同德,兄妹同心,妯娌融合,婆媳和睦,每個成員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繪就了一副和諧文明的幸福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