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 何源)“2018年之前我都在縣上的食堂務工,在縣城工作沒辦法照顧家里,一下大雨就著急回家看房子和地。去年在村子里干活,一年賺了七八千塊錢,還能照顧家里,養(yǎng)雞養(yǎng)豬發(fā)展產業(yè),多虧村里有個‘婦女互助組’。”2月15日,寧陜縣城關鎮(zhèn)麻莊村村民袁從香,在地里一邊翻著土一邊向筆者介紹家里的發(fā)展情況。
“我們村里的‘婦女互助組’,是由村民形成的‘一條龍’式的互助務工隊,只要有需要用工的地方,就可以跟負責人康祥翠聯(lián)系,她會給村民按勞動能力安排活兒,只要干活老實,都能跟著長期干。”麻莊村黨支部書記羅明月介紹。
每次康祥翠介紹一個村民到某處工作,倘若工作偷懶,招工方不滿意,她便很少招呼這位村民再去工作了。長此以往,麻莊村的村民有了好名聲,周圍的村鎮(zhèn)乃至隔壁縣城都會聯(lián)系康祥翠給他們在麻莊村招工。
2018年初,村委會牽頭將村上有勞動能力的婦女集結起來,正式成立了麻莊村“婦女互助組”,康祥翠當上了這個正式組織的負責人,現(xiàn)在該組織已有30多個成員。
見到康祥翠時,她正在地里種油菜,天氣向暖,她將外套放在田坎邊上,只穿著一件毛衣,扛著鋤頭埋頭挖地。
“互助組最開始只有十幾個婦女,出去做削烤煙、捆袋料的活兒。”被問起當初為什么會想要為村民聯(lián)系用工,康祥翠笑著說,“大石頭要叫小石頭塞,一個人也干不成什么,人多力量大,錢反正也是掙回麻莊村了。”
初期的互助組是以康祥翠為核心與用工單位聯(lián)系,沒有固定組織和人員。2018年,麻莊村“婦女互助組”正式成立,也標志著村上的閑置勞動力被調動起來。這一年,從麻莊村搬遷安置點工作到村上核桃園的清園、補植,從魔芋基地到天麻、豬苓產業(yè)園,互助組的成員們包辦了大部分的工作。
“去年跟著‘婦女互助組’在村上的核桃園區(qū)做些清園、除草、補植的活兒,一年賺了近萬元,那些長期的、做得多的基本上都上萬了。”“婦女互助組”成員羅厚珍說。去年,在互助組的帶領下,成員們收入頗豐,也帶動不少貧困戶增加了收入。
互助組有自己的“一桿秤”。“干得好的天天都有人要,干不好的一天就沒人要了。”一直以來,康祥翠堅持著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人做‘活嘍’講求的是一個信用,比如說捆袋料,錢都是一樣的,我做得快我就可以早點做完,我做得慢哪怕是天黑也得把該做的都給做完。”在她看來,這十幾年來一直能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組織,都是“信用”兩字。
“你看有些家庭沒有壯勞力,60多歲的人了,一天掙幾十塊錢自己在屋里買點鹽總還是可以的。”康祥翠手機里記滿了村民的電話,從家庭情況到勞動能力,什么份量的工作叫哪個類型的人,她的心里都有一個數(shù)。
康祥翠原先以為,能就近為困難的家庭緩解經濟壓力就已經足夠,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婦女互助組”的成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麻莊村。
羅明月說,以前村里還有些無所事事的人,平時就愛打牌不干活,個別婦女在家里連飯都懶得煮,現(xiàn)在互助組帶著這些人去干活,做兩天嘗到了甜頭,自然也就跟著長期干,通過互助組一年收入上萬的有不少。
“現(xiàn)在如果空幾天沒叫人干活,就有人打電話問我哪里有沒有活干,干活干習慣的人就不想玩了,有點時間就找事情做,我們互助組多是在家的婦女,但現(xiàn)在許多在家的小伙子都跟著我們一起去干。”康祥翠欣慰地說。
“‘婦女互助組’其實是麻莊村的一個‘舊組織’,但帶給麻莊村的是一股‘新風氣’。”羅明月表示,下一步,麻莊村正計劃著將“婦女互助組”發(fā)展成勞務合作社或勞務公司,讓這股新風真正成為推動全村發(fā)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