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博物館
楊蜜 文/圖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最近,一部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出圈。短片采用擬人手法,講述一盞中國玉壺的回家路,感動了萬千網(wǎng)友,一時間“文物歸家”在網(wǎng)上成為熱門話題。有網(wǎng)友動情地寫下 :“瑰葭路又叫歸家路,總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每一件中國文物,都承載著泱泱華夏的文明故事。如果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當?shù)夭┪镳^,感受歷史的變遷。
旬陽市博物館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老城之巔的龔家梁,以修建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的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旬陽文廟為館址。占地面積約2370平方米,館藏文物1萬余件,現(xiàn)有《開拓的足跡》《館藏選粹》《匾聯(lián)神韻》三個陳列展覽,融合多元文化,地域特色鮮明,常年對外免費開放,年接待游客近 10 萬人次,是一個集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愛國教育、社會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陣地、社會教育基地和對外文化交流綜合窗口。
旬陽市博物館,坐北朝南,自前到后作臺階式上升,分為上中下三個院落,貫通南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主體建筑,中上院的東西廂房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走進博物館,可以近距離體驗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特征,與文物來一場近距離的心靈交流。
建館30多年來,旬陽市博物館在文物征集、陳列展覽和田野文物保護及文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熱搜50強博物館”等稱號。2009年被原國家文化部、文物局評估核準為“三級博物館”,同年被國家核準為“免費開放博物館”。
考古資料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旬陽地區(qū)繁衍生息,但旬陽地區(qū)真正的開發(fā)和繁榮,是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旬陽為秦楚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秦統(tǒng)一六國后,于旬水入漢水處設(shè)旬關(guān)置縣。旬陽出土的數(shù)千件文物中以戰(zhàn)國秦漢時期最為豐富,是這一歷史時期旬陽地區(qū)開發(fā)、繁榮的見證,這些文物以中原文化為主,又明顯受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不僅是研究旬陽地方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且對研究漢水中游和秦巴山區(qū)乃至我國古代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是學校歷史課堂向社會的延伸。近年來,旬陽市博物館堅持“線上+線下”“巡回+館藏”等方式多元展現(xiàn)旬陽文物,實施“基地教育+博物館流動展覽”“館藏文物進課堂”館校共建項目。用獨有“打開方式”,沖破了群眾與文物之間的阻隔,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參觀體驗,真正地讓文物“活”起來,讓文旅“融”起來。
旬陽市依秦嶺而擁漢江,臨湖北而守要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事頻繁,引起政權(quán)更迭、遷徙流轉(zhuǎn),促使古老文化與巴蜀、荊楚、吳越、中原及嶺南文化融合與升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活在秦巴深處、漢江與旬河之交的先民們,以其勤勞、智慧的雙手,在茫茫蒼蒼、山重水復的旬陽大地上,創(chuàng)造了富有漢江流域特點的古代文明。
走近文物、走進旬陽市博物館,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的獨孤信印、中國古代特有的計算工具象牙算籌和車馬飾品、象牙化石、玉器、陶瓷、銅器等文物,讓人印象深刻。在匯聚南北、薈萃多元的旬陽,循著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的足跡,去了解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