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余
安康十地皆出茶,茶養(yǎng)安康人。安康人愛茶喜茶頌揚茶,在品茶中感悟著人生的一種滋味!
關(guān)于茶的來歷問題,據(jù)成書于先秦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講:“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東晉史學(xué)家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了“丹、漆、茶、密……皆納貢之。”可知當(dāng)時巴地的茶葉是何等金貴。
中國茶的原產(chǎn)地在云貴高原,這是不爭的事實?贾枋罚铇涞姆N植先由南向北擴散,然后由西向東發(fā)展。產(chǎn)于云貴高原上的原生茶樹在遠古時期便已北傳四川并本地化,培植出適合四川生長的巴蜀茶。由于陜南與四川毗鄰,有大體相似的自然條件,巴蜀茶自然向巴山之北延伸。在西周時期,安康地區(qū)就已掀開了茶的人工栽培歷史。
正是由于安康種茶、飲茶的生產(chǎn)生活習(xí)俗,安康人的茶文化豐富多彩,尤其是古詩詞中的安康茶葉更是畫龍點睛之筆。
對安康茶葉鐘情有嘉的唐代著名詩人、苦吟詩派代表、金州刺史姚合。他在《乞新茶》詩中寫道:“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詩詞首聯(lián)描寫了安康春茶嫩綠微黃,顏色清新可人,同時,還把采茶時的習(xí)俗講究做了鋪墊:采茶人采茶時必須斷絕和戒除肉類食品與蔥蒜等味帶刺激蔬菜,以保證茶的品質(zhì),讓安康茶呈現(xiàn)出姿若空谷幽蘭,高潔雅美之態(tài)。唐時在文人雅士和高官顯貴中,贈茶乞茶在親朋好友中已成社會習(xí)尚,故尾聯(lián)帶著社會潮流而總結(jié)升華詩的主題最有意思——以自嘲的語氣向山翁求茶說,茶既然是優(yōu)雅之品,我就不拿銀錢來買而用詩來換,不知可否?直白地敘說對安康春茶的珍惜和自己需求的迫切。
姚合在當(dāng)時詩名很盛,交游甚廣,與創(chuàng)造“推敲”典故的賈島友善,還以詩名被世稱為“姚賈”。他還與劉禹錫、李紳、張籍等都有往來唱酬,所以,他在《別友人山居》中詠唱:“獨向山中覓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時,摘花浸酒春愁盡,燒竹煎茶夜臥遲……”把山里朋友的熱情、好客與留客的方法與描寫的逸趣橫生,朋友用“燒竹煎茶”的方式與自己道別,自己很晚才入眠。把當(dāng)時文人雅士的生活狀態(tài)述說得淋漓盡致。
他還有安康茶葉其它詩詞,在《題金州西園九首·棕徑》詩中寫道:“藥院徑亦高,往來踏棕影。方當(dāng)繁暑日,草屩微微冷。愛此不能行,折薪坐煎茗。”在《寄張溪》詩中寫道:“幽處尋書坐,朝朝閑竹扉。山僧封茗寄,野客乞詩歸……”。
唐代還有李洞《送舍弟之山南》:“南山人谷游,去徹山南州……印茶泉繞石,封圍角吹樓……”的詩句。
隨著種茶、飲茶、品茶和坐茶論道成為社會各階層的一種時尚。到了宋、明時期,安康茶的“貢茶”名聲更加彰顯,吸引一大批愛茶、說茶、送茶禮的雅士。他們對安康茶歌之頌之稱之道之。其中,明清時期文人王九思、劉應(yīng)秋、葉世倬就是代表。
王九思,明代文學(xué)家,弘治“七子”之一,以詩文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名列明朝文學(xué)領(lǐng)軍之陣,與金州太守周臣相交甚密,正德年間歸隱戶縣。周臣贈安康茶葉與他,他寫詩回謝!督鹬葜苁鼗莶栀x謝二首》:“老去難勝酒,閑來獨倚樓。使君題玉版,仙茗自金州。春泛山泉色,香分漢水頭,枯腸從此潤,短詠若為酬。”;“山中谷雨后,采采碧瑤枝。露葉香猶濕,筠籠寄不遲。一瓢還自煮,七碗是吾師。卻笑相如渴,金莖浪爾思。”這兩首詩是歌詠安康茶葉的經(jīng)典之作。
第一首詩的開頭先交代自己的境況,接寫周臣誠意送來安康仙茗。觀其安康茶,他描述安康茶美麗如仙女一般的容姿和喝茶彌漫出的悠悠香氣,感嘆茶潤身心又怡情,自感誠意難當(dāng),便寫詩酬謝;第二首詩更把安康茶的功用描寫得淋漓盡致。一寫安康在“谷雨”后采茶,采茶人在瑤池仙境里唱著美妙的歌聲,身姿像舞蹈一般的在玉樹碧枝上揮舞,把帶露的茶葉采摘,令人陶醉神往。那嫩黃碧綠的尤物經(jīng)過茶農(nóng)神奇變幻后,用竹籃之類盛器給我寄來。下一句“一瓢還自煮,七碗是吾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煮一瓢茶來喝,體現(xiàn)了詩人對茶道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不僅獲得了身體上的愉悅,更在精神上得到了升華,七碗茶過后,仿佛茶像老師般的教給了自己智慧。通過品茶,詩人感覺茶成了他的導(dǎo)師,引領(lǐng)他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心靈境界。最經(jīng)典的是“卻笑相如渴”一句,直接說明了安康茶的藥用價值。“相如渴”的典故是說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病,消渴即現(xiàn)代人說的“糖尿病”,他說安康茶治好了他的病。
明末清初安康作家、地方志史學(xué)家劉應(yīng)秋,他研讀了陸羽茶藝,深悟中國茶道真諦。在《殘蕉葉集·新茶》中寫道:“雀舌經(jīng)春長,陰巖初吐芽。淡黃肥夜雨,輕白映朝霞。孤悶消清氣,馀醒解嫩葩?蓱z風(fēng)習(xí)習(xí),早得到山家。”其意是:山上的茶樹經(jīng)過春天的催生長成狀如雀舌的嫩芽,而背陽光的地方才開始吐露芽尖。經(jīng)過一夜春雨的滋潤和滋養(yǎng),如同施了肥一樣,葉片展開,色圣淡黃,輕白的茸毛在朝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清新脫俗。雖然我孤獨郁悶難消心中的不爽,但不隨濁世浮沉,立誓做一個才華出眾、品質(zhì)高雅的人。要不是風(fēng)嗖嗖地吹,我早已到山中人家去拜茶品茶了。
同時,他還有三首寫茶的詩《謝高先生貽新茶》:“山家但會飲渟潴,白絹封來三月初。弱葉生芽原類雀,清泉沸目正如魚。焚香謾濯盧仝碗,炙火詳參陸羽書。最是先生真藥石,十年塵胃一朝除。”《食新茶》:“錯薪先刈楚,甘菊啜落英。物以有用貴,不獲茂其生。暖飚疏山根,靜卉動而榮。芳芷懷所憂,掇擷日營營。石耳春不長,巑屼迷青精。仙人重瑤草,守護多開明。鴉山饒嘉種,朝露浥芬清。采采未盈掬,萼綠爛山晶。冱寒乏完草,茗荈自錚錚。中泠有香泉,鼎沸起蠏睛。七碗可破悶,舉杯亦解醒。鴻漸真好友,沆瀣未能并。”《煮茶飲行人》:“燭龍蓄怒逼日晷,蘊隆草木俱披靡。無端夸父逐日行,飲暵河渭不知止。斗鍪揮汗酒途中,喘咄來歇先色喜。由來好德人易從,小惠及人尚如此。茂陵久病無人知,長楊不過千金市。而今世路多渴人,所望不出升斗水。安得此甕作甘霖,一灑人間十萬里。”他不僅用律詩歌詠安康茶,還在詞《春從天上來·除夕》中有“紅爐邊正茶烹中頂,水煮南嶺。”的語句。
清嘉慶年,興安知府葉世倬《春日興安舟中雜詠八首之三》寫道:“桃花未盡菜開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guān)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現(xiàn)已成為紫陽茶的免費廣告。
清嘉慶二十五年舉孝廉方正、出版發(fā)行家、安康“來鹿堂”創(chuàng)辦人張鵬飛在《我憶金州好十首·六》中寫道:“茶煮中泠水,羹調(diào)勒漠魚。”把煮(泡)茶的用水的講究說得一清二楚。“中泠水”又稱中零水,即漢江中心之水,是一種泡茶極佳的水,為天下名水之一。“泠”是江水受石山所阻,轉(zhuǎn)彎處江心的水,謂之“泠”,有水曲之意。詞者用鎮(zhèn)江“中泠泉”水喻比漢江水的品質(zhì),可謂用心獨居。
清道光十五年舉人、紫陽縣令江開的《紫陽竹枝詞十二首·八》,專門寫紫陽貢茶:“雨前一樣是新茶,坡有陰陽性各差。齊焙白毫先入貢,香風(fēng)吹出野人家。”
安康有關(guān)茶葉、茶事、茶道、茶農(nóng)生活的詩詞亦有很多,在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