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安
寒風蕭蕭,雪花飛舞。上學路上,三三兩兩的孩子穿著厚厚的棉衣,有的提著竹編的烘籠,有的提著自制的火盆,快樂如小鳥一樣。
那時,鄉(xiāng)村小學一般都是一層的土木結(jié)構(gòu),門窗、屋頂八面透風,條件十分艱苦。一到冬天,農(nóng)家便燃起柴火取暖,但教室里是不能燃起煙火的。于是,家長們都要提前準備一些木炭,以供孩子們上學取暖用。有了木炭,還得自備方便攜帶的取暖工具。最常見的暖具有兩種,一種是當?shù)伢秤弥耋幙椀暮婊\,還有一種是用舊搪瓷盆改裝而成的火盆。
上小學時,就一直使用竹篾編織的烘籠,因為它小巧玲瓏,精致美觀,與小小的我搭配起來很是協(xié)調(diào)。幺叔是鄉(xiāng)里有名的篾匠,心靈手巧,不僅能編織背籠、籮筐、竹籃、笊籬等常用工具,還能編織一些小鳥、螞蚱等精美的小玩具。每年一入冬,我就纏著幺叔給編烘籠,幺叔抿嘴一笑,算是答應了。他在屋后的竹園里挑選一根好竹子,破成一根根青幽幽的篾條,用勻刀把每一根篾條都細心地打磨一遍后,再進行編織。他編的烘籠與眾不同,也是一般的篾匠編不出來的,它上下基本一般大,中間裝上一只小瓦缽或洋瓷碗作為火盆,上方留一碗口大的圓孔,既方便放入木炭,又方便取暖。圓孔的上方,還裝有一根寬篾片做成的倒“U”字形提手,方便提著行走。
我提著烘籠高高興興來到學校,烘籠奇特的外形,精致的工藝,溫暖的爐火立即吸引了老師和同學們過來圍觀,小小的我感到十分自豪?墒,因為我常常粗心大意,不是摔破了里面的瓦缽,就是燒壞了外圍的篾片,一只新烘籠,基本上只能用一個冬季。第二年一入冬,我又纏著幺叔給我編新的。如今,幺叔雖然已逝去了多年,對他的很多事情都已經(jīng)淡忘了,唯有他給我編織的精美的烘籠,還鮮活在我的記憶深處,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找不到篾匠編烘籠,還有一些同學嫌竹編烘籠火太小,烤起來不過癮,就找來一只舊搪瓷盆,裝上鐵絲提手,盆里裝入木炭,從火塘中夾一些火種,一盆能行走的火就誕生了。上學路上,呼呼的寒風把炭火越吹越旺。到了學校,紅紅的木炭火立刻成了同學們關(guān)注的焦點。用這種火盆取暖,盆大炭多,火力十足,烤起來很暖和,但因為火盆外面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有時紙筆掉進火里了,有時烤焦了鞋子,有時燙傷了手腳,“不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
教室里差不多人手一盆火,雖然有的火大,有的火小,但火盆多了,室內(nèi)還是添了一些暖意。也有少數(shù)同學家里沒有木炭,或是當天沒有來得及帶火盆,同桌就會把火盆挪到中間,兩人共享溫暖。有的同學見了“鄰居”沒帶火盆,也會主動把火盆遞過去,給同學送去一份暖意。這些“小動作”自然逃不過老師的眼睛,但這種互助友愛的精神卻遠遠大于對課堂的影響,因此,老師們常常是視而不見的。每到下課,孩子們都會在操場上舞動起烘籠或火盆,好讓風把將要熄滅的炭火吹旺,以便下一節(jié)課取暖。這時候,四處都是舞動的火盆,遠遠看去,如耍龍燈一般。兩三節(jié)課后,火盆里的木炭基本燃盡。這個時候已快到中午,氣溫也漸漸升高了,有時還會邂逅冬日暖陽,同學們便利用下課時間做起游戲來,跳繩、踢毽子、斗雞、跑步,十分鐘的狂歡足以讓身體暖和起來。還有一種游戲叫“擠油”,是孩子們公認的抵御寒冷的游戲:一群孩子一字兒排開,后背靠墻,兩邊的人拼命向中間擠,擠著擠著,一些人便被擠出隊列。“油”雖然沒擠出來,身體卻暖和了許多,歡樂也成倍增長。
對于這些,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農(nóng)村孩子們大都不陌生,有的還親身經(jīng)歷過。他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樂觀向上,刻苦學習。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學府,并最終走上了他們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
我給身邊的年輕人講這些故事的時候,年輕人聽了似信非信,孩子們聽了一臉茫然。其實,我并非想讓他們像過去的孩子們那樣去生活,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孩子們:生在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里,坐在溫暖如春的教室中,我們沒有理由游戲人生,更沒有理由虛度年華。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趁青春年少,奮力前行吧,前方風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