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妍
漢江,一條文化之江;安康,一座詩意之城。
2010年,第十屆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精彩上演。安康日報社向全國作家發(fā)出詩意的邀約,與中國作協(xié)詩刊社、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了“悠悠漢江·詩意安康”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此項活動歷時一年,成為當年龍舟節(jié)系列活動的亮點之一;顒又校锥紟煼洞髮W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在安康日報社掛牌成立了“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組織了“南宮山杯”全國詩歌大賽,并在龍舟節(jié)期間頒發(fā)了“漢江·安康詩歌獎”,舉行了“端午情懷”大型詩歌朗誦會。
2010年6月,第十屆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期間,頒發(fā)了首屆“漢江·安康詩歌獎”,并舉辦“端午情懷”大型詩歌朗誦會。
此后,“漢江·安康詩歌獎”陸續(xù)在龍舟節(jié)期間頒發(fā)多次,當年有評論認為,詩歌活動為提升安康龍舟文化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內(nèi)涵,更為安康城市詩意文化建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我們的城市更加充滿濃濃的詩情。
進入新時代,安康日報社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媒體+文創(chuàng)”融合發(fā)展,全力打造城市精神符號,圍繞詩意安康品牌建設,聚力建設“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在關鍵節(jié)點積極開展端午詩會、中秋詩會、重陽詩會、國慶詩會、新年詩會等活動。在第二十二屆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期間,策劃組織“國風·漢江辭匯”大型主題演出,用詩歌的鑰匙打開時光隧道,讓千古風韻在漢水之濱蕩漾。
十余年鍥而不舍,十余年創(chuàng)新變革,基地邀請了大批文化名人、詩人和作家,來安康觀光采風,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藝術作品,濃濃詩情也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形成報紙、音頻、視頻、現(xiàn)場多維互動格局,中國安康漢江詩歌節(jié)在2023年獲評全國十佳詩會。這體現(xiàn)了《安康日報》作為黨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擔當,也豐厚了安康龍舟文化的內(nèi)涵,為彰顯安康文化、提升安康美譽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以詩歌的名義相聚漢江
2010年4月,國內(nèi)著名詩人、專家學者從北京、濟南、甘肅、西安等不同的城市出發(fā),趕赴漢江之畔的安康。他們穿越長長的隧道,迎著漫山遍野野刺玫襲人的花香,以詩歌的名義抵達悠悠漢江,相聚詩意安康,為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揭牌。
春暖花開的安瀾樓中,詩人、作家、詩歌理論家圍坐在一起,就“城市創(chuàng)意與詩意”展開專題探討。有人說,詩人是城市的名片;有人說,詩歌是城市的記憶。在這群遠道而來的客人眼里,安康是一片躲在秦嶺屏風背后的秀美之地,也是一個孕育詩人的地方。他們認為安康舉辦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具有遠見卓識,他們贊賞安康有李小洛等在全國知名的詩人,他們期待安康產(chǎn)生更多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提升城市名片價值,為城市發(fā)展帶來持久的影響力。
他們說“漢江”就是安康最大的創(chuàng)意,這個創(chuàng)意是北京和西安無論如何也沒有的。“安康這個名字,是祖先留下來的了不起的文化遺產(chǎn)。這個名字說明這里不僅僅適合居住,還象征著富裕、健康。”詩人雷抒雁一下就說出了兩個關鍵詞。這兩個關鍵詞囊括了安康這個山水城市最鮮明的特點和特征。他說,安康先天的美和后天文化的完美結合,給這個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創(chuàng)意。這種生活是富實的,這是一片富有激情和詩意境界的地方,這給了詩歌重要的啟示。此外,這里的花草美食,還有茶葉,茶喝了連茶葉也想一起吃掉。安康適合人居,適合詩歌的存在,這些也是詩人與詩歌要素。
這天早晨,早早醒來的雷抒雁,沿著曲徑,登上安瀾樓的山坡,寫下這首《早安,安康》——
六點鐘,城便醒了
首先是鳥兒嘹亮的歌
在密密的樹林里演唱
建設者的車輛隨即啟動
在寬闊的道路上
奔上漢江雄偉的橋
我隨晨練的人們
登上安瀾樓的山坡
向早醒的城市問安
漢江無聲,平靜一如止流
我知道,這壯闊的江有澎湃的激情
默默地正涌入遠方的云層
薄云的帷幕拉開
太陽的出演使整個城市更加生動
每一座新樓的窗戶都展現(xiàn)出笑容
請接受我的問候
從我身邊走過的每一個人
我看見你們正挽著春光前行
安康,早安!早安,安康!
請讓我借你吉祥的名字
問候祖國,問候天下
詩人林莽說:“看到一個在漢江邊上的歷史城市,這種感覺更有詩意化。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確實給我們很多想象,安康的詩人生活在這地方是有福的。安康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冥冥之中給人一種傳承,這種傳承是很難得的。有時候講詩人是天生的,包含從祖先血液里留下的那些東西,也包括一個地域文化對他的滋養(yǎng)。”
2010年是安康的詩歌之年。設立了面向80后的首屆“漢江·安康詩歌獎”,來自廣州、江蘇、青海的三位青年詩人——余刃、丁成和噶代才讓以絕對的優(yōu)勢最終獲得該獎項。
“漢江·安康詩歌獎”立足安康,面向全國,以其高規(guī)格、高標準、高質量,對豐富和提升龍舟文化節(jié)的內(nèi)容和品味、展示安康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推動安康旅游和文化發(fā)展、擴大安康的文化對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創(chuàng)意建設、提高文化形象和文化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個獎專為80后設置,代表了詩歌的希望和未來。詩歌的意義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傳承和繼往開來,對80后的獎勵就是對詩歌新生力量的呵護和期待。安康設立這個獎的意義在于詩歌生命的旺盛和強大,在于詩歌的根植民間和大地。安康對詩歌的培植與澆灌,會讓安康更詩意、更文化、更有品位,安康詩歌與文學的發(fā)展需要更多這樣的民間力量和有識之士。”時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副主任、著名評論家彭學明,在頒獎結束后激情滿懷地說。
以詩歌的形式歌詠安康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jīng)·周南·漢廣篇》中就有對漢水的深情吟詠,發(fā)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民悲嘆的三閭大夫也曾恨逐漢水……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鐘情于這方瑰麗的山水,慕名而來,駐足唱吟。
“溶溶漾漾白鷗飛,鷗凈春色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筆下的漢江溫柔多情:“安康甲第天下傳,玉題繡井摩云煙。落城鼓吹震百里,奎畫岌岌蛟龍纏。”南宋詩人陸游詩里的安康瑰麗雄渾……大量優(yōu)美的詩篇,讓安康一直閃耀著詩意的光彩。
安康,因為漢江而充滿了靈動與詩意,這座南北兼蓄的小城,既有三秦文化的影響,又有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的基因,經(jīng)過歷史積淀,不斷孕育著漢水江畔這塊詩意般的土壤。一條江因為詩歌而變得浪漫,一座城因為詩歌而變得溫暖。
“哪里也不去了,就在這個小城/坐南朝北,守著一條江/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達的地方……”——李小洛《在安康》。
2021年9月,“中國紅 紅西鳳”走進詩意安康中秋詩會。
“火車在穿越秦嶺,我正在經(jīng)過祖國最好的河山……親愛的火車穿越秦嶺,穿過長長的隧道,開往春天……出山門時滿眼金黃,油菜花將我們照亮,出山門時麥苗青青,野草浩蕩,有柔軟的綠鋪滿我心靈的疆場”——譚雅麗《親愛的火車》。
2011年6月,第二屆“漢江·安康詩歌獎”暨“南宮山杯”全國詩歌大賽頒獎典禮在安康舉行,著名詩人商震、著名詩歌評論家霍俊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娜夜、濟南大學教授路也、中國新世紀十佳女詩人李小洛等出席活動。三位獲獎的“80后”優(yōu)秀青年詩人,分別是來自陜西、北京、上海的麥豆、麥岸、洛盞。典禮上,嘉賓為他們頒發(fā)了證書和獎金。
2013年9月27日,第三屆“漢江·安康詩歌獎”評選結果在安康揭曉并頒獎,來自安徽、廣東、北京的三位詩人:八零、東井、王東東獲得該獎項。
霍俊明說,80后詩人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他們正在成長,并逐步走向成熟,而文學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挖掘,推陳出新的過程。詩歌是一個需要追求個性化的東西,安康相對質樸的環(huán)境,正好給詩歌保留了一塊純凈之地。該獎項的設立,也正是契合了安康所獨具有的一種城市人文、地理、自然特質,為詩意安康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環(huán)境。
2015年,安康日報社、安康市作協(xié)、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漢陰縣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金鳳凰杯”全市第二屆青年詩會詩歌創(chuàng)作下基層實踐活動,展示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積極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使命,展示安康青年詩人風貌,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和謳歌“中國夢”,發(fā)揮作家和文學在建設人文安康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3月,安康市第四屆青年詩會暨秦楚邊城桃花詩會在山城白河舉行。張虹、遠村、李小洛、羅布次仁、成路、南書堂等來自陜西各地市及西藏、湖北十堰等地的60余名作家、詩人齊聚白河,共享春光,共賦詩文;顒酉群笞哌M橋兒溝歷史文化古街、群里村賞花游園、天寶園區(qū)及“三苦精神”紀念館等地,感受明清古街和船商文化魅力,領略秦楚邊城風土人情,一首首詩詞也醞釀而生。
2021年12月,“化龍山之歌”原創(chuàng)歌詞大賽頒獎。
2022年4月,正值珙桐花開時節(jié),著名詩人、作家、書畫家走進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拉開了詩意安康·第二屆化龍山之歌系列文化采風活動帷幕。此次采風活動在首屆“化龍山之歌”原創(chuàng)歌詞大賽基礎上開展,由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安康市作協(xié)、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共同舉辦,展示了安康的自然之美、生態(tài)之韻。
用詩意的表達注解安康
“山川秀美一嶺茶,霧繞晏壩沐嫩芽。高山春露潤玉指,手搓鍋炒育新香。一葉一芽存天地,一壺一杯寄鄉(xiāng)愁。常戀秦巴三月醉,更喜龍雀報春暉。”
清新風雅的詩句,如春風般蕩漾在春天蔥蘢的茶園中,裊裊的茶香味似乎溢出了屏幕,安康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建用詩歌,為自然芳香的茶葉加持了彌久留香的詩意。安康日報社進一步拓寬全媒體服務,為幫扶茶企拍攝《龍雀春》茶宣傳片,公益助農(nóng)行動惠及全市茶企。
安康這座山水之城始終散發(fā)著詩歌的韻律,安康兒女始終懷有詩歌的浪漫情懷,隨著融媒體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傳統(tǒng)詩歌活動已不能充分滿足受眾需求。2022年龍舟節(jié)期間,伴隨著《詩經(jīng)·周南·漢廣》的合唱,《漢水游女》重游故鄉(xiāng),在漢江之畔再次大膽又羞怯地唱響,這是安康日報社積極拓展“媒體+文創(chuàng)”觸角,策劃的“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演出活動。
作為媒體融合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的“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演出,由“漢江行吟漢服秀”“古風吟誦漢江”“嘉賓互動”等多個文化單元組成,通過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詮釋《詩經(jīng)》《楚辭》,將詩歌文化、詩歌符號、詩歌故事融入旅游活動,全方位展示漢江、漢水、漢風、漢韻的文化魅力。陜西省各地市黨報社長、總編共30余人出席活動。
2022年6月5日,第二十二屆安康漢江龍舟節(jié)期間,舉辦“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活動。
“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演出活動全程全網(wǎng)現(xiàn)場直播,點擊量達到100W+,相關主題報道受到人民日報新媒體、央視總臺《藝術傳承》等在內(nèi)的多家主流媒體及70余家地市媒體關注,部分地市黨報以專版專題及視頻等形式報道此次活動,安康文化界人士給予高度評價。
陜西散文學會副會長兼安康分會會長李煥龍先生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解讀,“這才是有文化的文化活動!安康地處漢江上游,當是漢水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是天下漢人的故鄉(xiāng),我們的地域文化是漢水文化,從《詩經(jīng)》吟誦漢江開始,借中華詩歌總集來宣傳安康,寓意深遠!讓漢風融入國風,讓浩蕩國風攜裹著漢江長風滾滾而來,如此文化視野,定會促使安康文化拓寬傳播空間、提升發(fā)展水平。為此,感謝地方黨報的文化擔當,敬佩《安康日報》的政治高度,更希望作為重要文化載體的地方黨報,在安康文化建設上守正創(chuàng)新、永攀新高!”
“國風·漢江辭匯”主題活動現(xiàn)場。
2023年3月,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主辦的第五屆安康詩會順利舉行,來自西安的馬玉琛、之道、唐卡,延安的成路、咸陽的寧穎芳、趙博及安康張虹、李小洛等30余位詩人、作家,走進安康市廣大鄉(xiāng)村,感受新時代鄉(xiāng)土生活新風貌。成功舉辦五屆的安康詩會,已成為安康對外宣傳推介的靚麗文化名片。
詩意不止,文脈流淌。《安康日報》有著很深的詩歌和文學淵源,自創(chuàng)刊伊始就一直保留了副刊版面和欄目,盡最大可能為讀者和作者提供發(fā)表詩歌作品的陣地。從“香溪”到現(xiàn)在的“文化周末之瀛湖”,一直都在關注詩歌、關注詩人。盡管報紙版面有限,但《文化周末》從來不惜版面,給予詩歌大篇幅地刊發(fā),對繁榮詩歌創(chuàng)作、激發(fā)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乃至推動全市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遺余力。
一系列詩歌文化活動的舉辦,串珠似的串起了中國安康漢江詩歌節(jié),共同組成了繁榮詩歌文化、打響詩歌品牌的多彩篇章!栋部等請蟆烽L久以來樹立起的文化大旗,用詩意的方式,為自身和安康增添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為安康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注解。
2022年,與漢陰縣聯(lián)合舉辦中秋詩會。
著名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在本報記者專訪時曾說,詩歌文化對城市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安康舉行這么大規(guī)模的詩歌活動,充分說明了安康和詩歌的密切關系,說明了安康的決策者們在城市發(fā)展、文化建設上高瞻遠矚的眼光和理念。
作為地方黨報,有引領地方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責任和義務。安康日報社多年來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打造詩意安康品牌,今后將繼續(xù)推進‘漢江·安康詩歌創(chuàng)作基地’建設,多角度、全方位打造詩意安康的IP形象,通過詩歌全方位展現(xiàn)安康大地的生態(tài)之美、人文之美和發(fā)展之美,讓安康年年有詩會、四季有詩意。
(本報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