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彬彬
小北街位于安康中心城區(qū)老城東北部,北鄰漢江,南接老城核心區(qū)。因街道狹窄且位于大北街東側(cè),規(guī)模較小,故得名“小北街”。小北街的原名本叫寶豐街。清康熙五年,在此段城墻間開了一處城門,并命名“臨川門”(后也稱小北門)。此城門的開啟,不僅為與之相鄰的“通津門”(現(xiàn)大北街)外碼頭上的貨物中轉(zhuǎn)開辟了一條運輸通道,也使得寶豐街于交通地利方面受益匪淺。許多人為了攀附大北街在商貿(mào)活動中的繁榮與興盛的境況,于是便與“大”相對而稱其為“小”,“小北街”也就因此而流傳至今。
小北街是歷史的流轉(zhuǎn),也是一代人記憶的承載,在他們眼中,小北街是這樣的……
大北街社區(qū)居民來慶福說:“幾十年前,小北街的紅火,現(xiàn)在是比不來的。那時候從街頭到小北門碼頭,青石板路上全是人,每天天不亮,碼頭就傳來船工號子,排客把桐油、生漆從山里運來,堆在貨倉里,再裝船順江而下供貨。小北門大的驛站有3家,天天爆滿,小北門的門垛子封在現(xiàn)在的城堤下,老一輩人說小北門的城墻都是用酒米汁子混著黃土和沙筑起來的。”
大北街社區(qū)居民馬金強回憶:“20世紀(jì)70年代,從小北門渡口經(jīng)過的船絡(luò)繹不絕前往丹江口,竹子編的纖繩一上岸,挑夫、販子、買東西的、賣東西的……都涌上來了,賣小吃的人從早上的四五點到凌晨兩點沒斷過,鹵蓮菜、揪糍粑、臘牛肉、炸油糕、炕炕饃……各種各樣的小吃數(shù)不盡,客商多了,就有了會館,安徽的、黃州的、湖北的,在小北街買地蓋房,前店后倉,收安康的東西拉回去賣,又把他們當(dāng)?shù)氐臇|西賣過來。”
“當(dāng)年小北街是安康的‘錢窩子’!手工業(yè)管理局、藥材公司、稅務(wù)局、金庫都在這邊,顧家、鄒家院子墻頭比兩層樓還高,雕花門廊下掛著各式各樣的山貨樣品。紫陽的茶、旬陽的梨……各縣上的特產(chǎn),一應(yīng)俱全,紅火得不得了。”大北街社區(qū)居民劉登榮說。
毗鄰小北街的大北街
街道夜景
古樸的民居